其实他离临安府近,临安府的书局也比凌云书局齐全,只是那边租金贵,人工也贵,哪怕用的纸墨一模一样,每本书都比凌云书局贵一到两成。
书商不甘心就这么回去,“你先给我一本,过些日子再给我九十九本?”
管事递给他一本,书商把身上玉佩递给他当定金。管事的给他写个收据,签上双方姓名,又加上手印,一式两份!
二十天后,这位书商再次出现,又跟王掌柜撞到一起。上次是一个出一个进,这次是同时进去。
管事担心有人模仿甚至买一本找几个人抄几本拿去卖,他就叫王掌柜再等等,等他做出三五百本,整个丹阳县的读书人谁来都能买到,让盗版卖不出再公开发售。
王掌柜希望薛理凭借这本试题集多赚点早日搬出去,所以他对此毫无意见。
在这期间人歇版不歇,工人轮着印刷,管事又叫师傅们再雕一版,袁家还把识字的奴仆全部派过来,起初几天这些人都有些生涩慌乱,上手后无论工人还是来帮忙的奴仆都跟不知疲倦似的,一天出多本。近日一天可达二十本。管事难以置信,从来没有想过上手之后的他们能这么快。
殊不知跟这本书的内容有关。
只要一想到日后家人考前不必求人,也不会因为不懂而紧张的到了考场上脑子一片空白,他们就浑身充满了干劲。
王掌柜和同来的书商刚把钱付了,又有几位书商进来,他们前些天发现这本试题集就找管事订五十至一百不等。
所有人离去,管事就带着伙计去万松书院。
前几日薛理把钱付了,顺便告诉管事他订的五十本书直接送到书院。
薛理拿到这些书先给几位先生和院长每人一本,随后去教室,所有学子人手一本。
万松书院确实只有四十多人。只因富贵人家子侄多是去了临安府。书院以前想过收贫民子弟,因为不提供住宿,他们租不起城里的房子只能望而却步。
如今书院的学生除了少数商人子弟和官宦子弟,就是穷秀才们。万松书院大半钱财也是用在秀才身上,免费食宿,还会提供笔墨。不过发放试题集还是第一次。
学生拿到试题集惊疑不定。
薛理解释,题目多是他们提供,如今书做出来应该给他们一本。
先前薛理问过学生这几年的院试题,否则早在多年前就过了院试的他哪能写出“五年试题集”。随即又解释最后几页是他根据往年试题出的一套题。
这些试题也有答案,且答案来自他本人。
学生们又惊又喜,出身富贵的学生认为有了这本书明年院试手拿把掐,秀才们想到可以手抄几本送给族人。这本书出自薛理,哪怕是院试题目也值得认真拜读。若是把薛理的思路读透了,兴许明年秋闱有望高中。
薛理见他们重视起来,也到了午饭时间,提醒他们先用饭,随后去接小鸽子。
小鸽子所在的学堂早关门了,他等累了就坐在地上,托着下巴鼓着腮帮子,心里憋着一口气,他倒要看看姐夫几时来接他。
薛理到学堂门外就看到这样一幕,他连忙过去:“我来晚了。”
小孩气得起来:“还知道来啊?”
薛理过去接过书包:“今天有事。”
“又有人找你请教啊?”
在书院里面,薛理经常被秀才们拦住请教。外人知道他日日在书院,就在书院门口堵他。一个个还偷偷摸摸的,生怕被人发现似的。
起初小鸽子不明白,就回家问阿姐。林知了告诉他,礼部尚书讨厌你姐夫,若是被礼部尚书的门人学生发现他们找你姐夫请教,即便有幸高中进士,他们也不会得到重用。
小鸽子很生气,既然担心被姐夫连累,为何还要找他。
以前倒是没有外人找他。可是一想到袁家小公子那种朽木都能考上秀才,可见薛理不止饱读诗书,还很会教学生,不找他请教实在可惜。
薛理把剩的两本试题集给小孩:“新书到了。”
先前薛理当着小孩的面找书局管事订五十本,小孩问他买这么多做什么,薛理告诉他,全院师生每人一本。
小孩接过去:“这两本是我们的吗?”
薛理点头:“你一本我一本。要不要我抱?”
小孩伸出手。
薛理抱着他走一会,小孩歇过乏就下来往家跑。
到巷口看到食客排队,两人从侧门进去。薛理把门闩上,小孩洗洗手就钻进店里。
薛二哥收拾碗筷险些碰到他,叫他一边玩儿去。
小孩移到灶前。
刘丽娘盛半碗米饭——早上剩的,又给他夹两块红烧肉,小孩抱着碗把肉捣碎,坐在薛瑜身边大口大口地吃午饭。
小孩早上胃口不好,晌午和晚上狼吞虎咽。薛瑜因此一直有个疑问,她低声问:“小鸽子,你是不是每次放学都很饿啊?”
小孩点头。
薛瑜顿时忍不住说:“读书真苦。幸好我不用去学堂。”
林知了回头问:“这事值得骄傲吗?”
薛瑜意识到她忘记压低声音:“我,术业有专攻!三哥说的!我是,不擅长读书。”
“林娘子,这是什么?”食客拿起灶台上的书,“是不是小鸽子的?”
林知了下意识问:“我相公的吧?”
“薛探花还看试题集啊?”
林知了看过去,崭新的书甚至能闻见油墨味,“印出来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