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上午,跟往常一样薛理和小鸽子去书院,中午在书院用饭。小孩饭后睡午觉,薛理校正他的那本考题。
金乌西坠,薛理领着小鸽子走进凌云书局,告诉管事的,这本试题集无需修改。
离明年院试只剩半年,必须抓紧印刷。薛理前脚出门,后脚管事就把此事吩咐下去。
这些日子管事一见到书商就告诉他们近来在筹划一本试题集,薛探花亲自执笔。翌日印刷出一部分装订成册,管事就把试题集摆在最显眼的地方。
王掌柜下午闲着无事过来看看有没有才子佳人的话本,然而一进店就被“试题”二字吸引过去:“这是薛探花写的那本?怎么不是薛理是通明?”
管事低声说:“通明是薛探花的字。”
“字就字呗,怎么还怕人知道?”王掌柜奇怪。
第67章横空出世
书局管事听到个消息,“通明”一字是太子起的。
这个消息来自少东家袁小公子。
袁小公子听刘掌柜说的。刘掌柜在丹阳郡王府听说的。
管事感觉此事错不了,可是这不是重点:“这你别管。重点在这本书,上面这些题目不止有这几年院试试题,薛探花还根据出题习惯新编一套题目,兴许明年院试就能押中两题。”
听闻此话,王掌柜意识到什么:“没有机会接触到院试试题的农家子弟或者商人子弟,像你我子侄,如果把上面的题目全都做一遍,明年进了考场也不会束手束脚跟无头苍蝇似的?”
管事点头:“对!”
王掌柜想象着他家也能出个秀才,他是秀才爹,日后族中长辈都会对他高看一眼,顿时激动地难以自持。
管事很能理解。
虽然门阀世家不如前朝嚣张跋扈目无下尘,可是农工商人子弟依然很难得到他们青睐。
门阀世家多年积累藏书汗牛充栋,很多孤本珍藏怕是皇家都要找他们借阅。很多族人学识渊博,有些人甚至担任过考官,其家中子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,若非天资出众之人,否则穷极一生也考不过他们。
如今薛理给出标准答案,无人点拨的贫民子弟看过之后知道读哪些书,也知道遇到类似问题如何解题,不但可以省下一笔书钱,也能节省许多时间做别的事,比如抄书补贴家用。
管事打算买十本,族中子弟一人一本。
王掌柜稍稍平复下来就叫管事为他预留一百本,他立刻回去拿钱。
堪堪进门的书商看到王掌柜面红耳赤又满脸笑意的样子,他很是纳闷:“这是遇到什么好事?难道又有热销话本?”可是也不至于激动地脖子都变了色啊。
管事把试题集递过去。这位书商翻看一眼意兴阑珊地合上。管事提醒他再看看。
书商给他个面子再次翻开,“五年院试题集”几个字映入眼帘,他终于意识到这本书横空出世意味着什么,非富贵人家子弟接触不到良师益友,只要买得起书加上勤学苦读也有机会考中秀才。
书商家中有一子有点读书天赋。书商不敢奢望他中举,乃至高中进士,考上秀才给家里增光添彩足矣。
近几年每到逢年过节他就要提着礼物拜访当地文人雅士,然而十次有九次被敷衍,那些人自持身份高贵不屑与商人为伍。为了儿子他一直小心赔笑,比在他祖父坟前还像孙子。如今不用讨好那些人,书商眼睛发酸,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。
同为被鄙夷的商人,管事深有感触,给他一把椅子,让他坐下缓缓。这位书商微微摇头,满含抱歉地笑着说:“见笑了。”
管事:“我家也有子侄。理解,理解。这次过来要什么书?”
书商此番过来是看看有没有话本和诗集,不过此刻改变主意,告诉管事他决定全部用来买试题集。
管事指着书架上的样书:“现在只有这么多。昨天才开始印刷。刚刚离开的王掌柜要一百本,还要给这本书的主人留五十本,你的怕是要再等二三十天。”
书商只顾得激动,忘记问这本书是谁写的,内容保真吗。
管事笑道:“内容自然不保真。”
“是我忘了。保真岂不是跟考卷一样。”
管事点头:“薛通明写的。”
“薛通明?”书商不曾听说过。
管事:“本朝立国以来临安府第一位探花!”
书商恍然大悟:“是他?!”想起他没了功名,“这,听说贵妃的父亲是礼部尚书?他是废太子门人——”
管事:“我们在京师的亲友来信说,礼部尚书的侄子被查了。”
老话说,不看僧面看佛面。
礼部尚书乃朝中大员,不如兵部手握实权,可他也是天子近臣。如今非但有人不给面子,他身为正二品竟然没能把此事压下去,可见谁要查办此事。
可是手眼通天的人物至于为难一个小辈吗?书商想通其中关键顿时放心不少,“也给我留一百——”忘了一件事,“一本多少钱?”
管事:“百文。”
“多少!?”书商震惊,“日前我在你这里买的文人雅士诗集还要两百一本,这,这本试题集只要一百文?你你没说错吧?”
管事:“我们只是赚个辛苦费。薛先生也是如此。”
书商激动的舌头打结:“薛——薛探花写这本书的目的,不是为了赚钱,是希望贫民子弟也有机会考上秀才?”
管事点头。
书商心里百感交集,他满腹话语又不知从何说起:“听闻薛探花的妻子就是林娘子?林娘子的店在哪里?我待会过去用饭。”
管事好笑:“不必如此。再说,此刻过去也晚了。林娘子只做早饭和午饭。今日还是先带书回去吧。改日上午早点过来。”
书商离此地四五十里,再耽搁下去天就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