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刻意安排个眼线在应王身边,只因前世死前,她已知李府被圣人围困,多半与应王和太子有关。她不愿被动等待,需要有人与她里应外合。
朝堂之事,她身为一个未出阁的贵女,插不进手,只能用计削掉应王妃的实权,让一人潜入应王府後宅,从後宅入手。
她原本准备了其他女子,却只有周茹的眼睛,长得最像她姨娘。
要抓住应王,必得有过人之处。
周茹的眼睛,则是撕开应王防备的一把刀。
信件在火舌中被吞噬,房中尽是燃烧的烟熏味。
李芷恬皱了皱鼻子,拿过王麟送来的熏香,系在腰上。熏球熟悉的味道传来,她方觉好受一些。
清荷进来收拾,顺道与她家常着:“主母院里来信,说今年宫宴的帖子已发下来了。”
李芷恬点了点头,阿耶虽已辞官,宫中盛事却不会少了李氏,府里三个哥哥仍在朝堂为官,特别是大哥,虽远在咸阳,可身居要职,年底会入京述职。
李芷恬问:“大哥他们什麽时候到京城?”
清荷将她脚边的火盆放远些,才回:“算着时日,应当就这两三日了。”
大嫂胎已坐稳,今年也跟着大哥回京,一想到年底家人团聚,李芷恬心情又松快了些。
她站起身,披上王麟新送的狐裘,就往库房行去,“随我去库里选几件礼物,送给我那顽皮的小侄子。”
她口中的侄子,是大哥的长子李羽博,上一次她在咸阳匆匆忙忙,只见了他两面,都未好好跟她这侄子亲近一番。
她得好好备些厚礼,送给这个被她忽视的侄子,及即将出世的二侄子侄女。
……
大哥一家比预计早一日抵京。
李府衆人早早候在府门口守着,近午时分,坊间街角终于瞧见大哥远归的车队。
李宁氏按捺不住,不由上前行了半步,走到了最前,待大嫂李崔氏走下马车,忙不叠的行过去拉着她的手,将她好一番打量,口中不住的询问:“路上可辛苦?几年不见怎的瘦了些?”
大嫂见着婆母,往日端着的沉稳也淡了些许,脸上自然流露出娇憨之色,回着:“不辛苦的,路上一切都好。”
李宁氏跟她好一番寒暄,才转头看向自己的大儿子。
一路风尘,大哥身上略有薄尘,李宁氏轻轻为他抚去一些尘土,言语不多,只道了声:“终于回来了。”笑意温婉,眼角已湿了两分。
大哥也有些动容,他只是笑,所有的情绪都藏在眸中,轻轻颔首。
一名四岁男童被一个嬷嬷牵了过来,长得粉雕玉琢,霎是可爱,与李啓铭长得有六七分像,尤其是那双眼,灵动有神,很讨人喜欢。
他一见着李宁氏,也不用人提点,直接开口甜甜唤了声:“祖母。”
李宁氏顿时心都要化了,伸手抱起了他。
这便是大哥的长子——李羽博,他很是乖觉,在李宁氏怀中咯咯的笑。
眼见着李宁氏忍不住又要流泪,李芷恬上前攀住她,笑着提醒道:“阿娘,大哥他们累了,不如先入府吧。”
李宁氏闻言回神,拈了拈眼角,笑怪道:“都怨我,一时高兴,忘了时辰。”
她放下李羽博,一手牵着他,才招呼衆人先入府中去。
深居院中的李老夫人今日也坐在正厅中,府里人跟她见完礼,便话起了家常。今日除了远在凉州的庶兄一家不在,李府的主子们都齐聚一堂,厅中不多时已是和乐融融。
就连往日不茍言笑的李老夫人,今日都甚是慈祥,她脸上挂着笑,言语亲和,头上违和的满头珠翠都变得顺眼起来。
李芷恬拿过一枚玉质九连环,逗起了李羽博。李羽博年岁小,最喜这类新奇的玩意,他乖巧的道了声“谢”,就高兴的开始摆弄。
趁着他认真玩耍的功夫,李芷恬往他腰上挂了枚翠玉平安扣,在他脖上系了条“长命百岁”红宝石金锁,又往他手腕上套了根嵌玉银手镯。
眼见着她又掏出一柄鎏金桃木小剑,正比划着该挂在何处,在旁的三嫂卢氏终于看不下去了,嗔怪道:“你将礼都送了个遍,我们该送什麽?”
李芷恬将小剑插入李羽博的蹀躞带,笑道:“礼多人不怪,他年纪小,就是重样的玩意都不够他耍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