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后,正月十八,厨师学堂开学第三天,边关送来六百里加急,因为今年北地寒冷,契丹南下,高丽士兵扮成商队入关抢夺。
皇帝即刻召见兵部、枢密院诸人。
传他口谕的小太监出去,皇帝转向心腹内侍,“去把薛通明找来。”
内侍:“薛大人是大理寺少卿。”
皇帝:“朕登基以来第一次用兵,容不得半点闪失!薛通明当监军朕才能睡踏实。”
内侍:“陛下不信枢密使,还能不信王尚书?”
皇帝微微摇头:“契丹和高丽同时生事,定是已经结成同盟。我朝多年不打仗,不如常年东迁西移的契丹骑兵经验丰富。朕担心他们因为有火炮而骄傲自满。骄兵必败!
内侍不懂:“有火炮还能败?”
皇帝也不懂用兵,他是觉得心慌:“史书上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。速去!”
内侍立刻前往大理寺。
兵部、枢密院等人摩拳擦掌许多年,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出兵,用“兵贵神速”请皇帝立刻调兵。
皇帝朝薛理看去:“薛卿怎么看?”
枢密使想笑,这位比他们还好战,怎么看,打!
薛理:“城中应当有许多高丽和契丹商户,先抓几个年前才到京师的商户,问问他们具体情况。再以臣的名义找几个当地人当向导。重赏之下一定有人愿意带路!”
枢密使:“薛大人怎么突然畏首畏尾?”
薛理想送他一记白眼:“下官听闻有些外族人住帐篷,还是白色的,如今长城以北白茫芒一片,下官请问这样的天气如何找到外族人?再说高丽也比我们这里冷,兵将不习惯北方的寒冷,冻死在路上,大人又当如何?”
枢密使:“多穿几件棉衣便是。”
皇帝不由得点头。
薛理心梗:“大人别怪下官粗俗。你的鼻涕出来不等你抹掉就会结冰!”
枢密使一副你又胡说八道的样子:“薛大人——”
薛理打断:“枢密使找几个高丽人一问便知!”
枢密使看到他信暂旦旦的样子,突然不敢同他争论此事:“你说何时出兵?四月不可,南方兵卒要种水稻,五月关中要收小麦。现在不调兵,下个月调兵,等到边关可就四月天。半数兵卒牵挂家中田地,如何做到薛理:“秋天出兵又何妨?”
枢密使张张口:“你你,你当我是卫青?”
薛理:“卫青名传百世不过是因为他运气好吗?在朝中有皇后姐姐撑腰,在关外每次碰到匈奴,不是正好龙城兵力不足,就是赶上匈奴小王饮酒作乐——”
“打住!”枢密使叫停,“你当本官是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?薛大人,本官没有招惹你吧?你想整治本官,也不能叫万千兵卒给本官殉葬!”
薛理冷下脸:“看来大人知道为何卫青总是那么幸运?那您为何不先找契丹、高丽人打听清楚?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!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三岁儿子都懂!”
枢密使张口结舌,他,他能说终于可以出兵,一激动就忘了吗。
皇帝听懂了,朝王维卿看去:“王卿,令金吾卫协助你等搜集情况。”转向枢密使,“纵然我朝有火炮,弓箭管够,也不可轻敌。”
枢密使不敢反驳:“是臣冒进,请陛下恕罪。”
皇帝:“先了解清楚,契丹和高丽这次突然生事是不是因为北方寒冷人畜死伤大半,不得不南下。”
枢密使应一声是。
薛理:“陛下,这个月查探清楚,下个月也不可出兵,三月的北方依然寒冷。”
枢密使转向他:“你真想四五月出兵?”
薛理:“大人真要下官此时同你商定出兵日期?大人敢向陛下承诺,今日之事明日不会飞到关外?”
青天白日,宫里全是人,枢密使担心隔墙有耳。此刻殿内十多人,枢密使不敢保证他们当中不会有人饮酒贪杯透露出去。
枢密使后怕,他真是被战事冲昏了头,可是又不想承认他比薛通明年长十多岁还不如他冷静:“薛大人倒是好心计!不愧是太上皇钦点的探花郎!”
薛理微微一笑:“多谢大人称赞!”
枢密使噎了一下。皇帝看他憋得脸通红,很是想笑:“去查查各军情况,再查查军需。行军打仗不可儿戏!都退下吧。”
薛理率先告退。
枢密使指着他的背影:“陛下,你看看他,什么脾气,越发不懂礼数!”
皇帝面容严肃:“虽然朕尚未决定令谁为主帅,但薛通明是监军,这一点不会变!在此期间薛通明若是摔了伤了,无法随军出征,朕唯尔等是问!”
枢密使不禁打个哆嗦,慌称:“不敢!”
第200章番外9
二月中,兵部才把高丽和契丹的情况摸清楚。然而此时还缺许多粮草。北方的寒冷又超乎所有人想象,倘若二月出兵,三月初到长城外依然要穿着厚厚的棉衣,棉服不够,枢密使只能干着急。
皇帝指着兵部尚书递上来的奏报对内侍说:“朕先前说什么,骄兵必败!”
内侍羞愧:“奴婢没想到北方那么冷。”
皇帝:“长城以北跟江南鱼米之乡似的,就不是我们日日严防死守,而是东北的契丹担心我们北上。”
内侍试探地问:“陛下说过几次,秋日契丹兵强马壮,高丽士兵想必也会枕戈待旦,陛下真要秋天出兵啊?”
皇帝:“倘若万事俱备,秋天打也无妨。可惜此时什么都缺。待天时地利人和再议。”
不过皇帝认为的“人和”同薛理不一样。他认为是兵将一心,薛理认为上下一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