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太子就没把他的那些弟弟放在眼里。如今对他有一点威胁的二弟被他趁机废了,太子毫不担心皇帝废嫡立幼,自然耐心十足!
不过太子见薛理比起子嗣更在意他的事,愈发觉得薛理年少心诚。比起朝中那些老狐狸老滑头,太子决定日后多用新人,一是心思浅藏不住事,二是在朝中没有根基只能依靠他。
太子打算明年春闱再选几人。检验人才的标准,就用应该不应该退守关内和削减公费开支!
定下此事,太子心情大好,叫薛理先用饭,饭后再说。
薛理想到饭后等着他的是太医的药,就有点食之无味!可是东宫厨子烹调的饭菜确实比仁和楼精细,不吃就亏了。
薛理决定好好享用。
果不其然,太医给薛理一串药材,足足十包,一天一副!
薛理挤出一丝笑收下,端的怕他抱怨或者拒收,太子又认为他讳疾忌医。
带着药材自然不能回刑部,否则明日六部同僚都会知道薛通明中看不中用!
今日下朝早,在东宫用了一顿饭,抵达仁和楼才赶上饭点。厨子和伙计都在店里,几个洗碗工忙着把碗筷洗刷出来,无人在意薛理,薛理趁机把药材放屋里,给林知了留个纸条就策马回刑部。
七日后薛理去乡下接弟弟妹妹,顺便把十副药带过去,叫二哥拆开把药材分拣出来,留给他人治病。
薛二哥拆开一副就忍不住感慨:“不愧是出自皇家的药材。这枸杞子,是比我买的好。车前子看样子像吉州产的。关中一带的不好。”忍不住摇摇头,又拆开一副,“这副药中怎么有锁阳?”又仔细看看其他药材,像极了他早年用过的药,“阿理,你——”
薛理打断:“我没事。殿下认为我身体有恙,我又不能说孩子的事顺其自然,你和大哥都有儿子,不需要我传宗接代。因为太子会认为是借口。”看着那些药材,颇为头疼,“只能收下。”顿了顿,“我也是觉得皇室的药材极好,扔了可惜才带过来给你,不是为了听你说教。”
薛二哥:“可是你和弟妹——”
薛理:“她也不想生。这几年我每每提到孩子,人家从不接茬。以后再说,以后再说。”
薛二哥见他心意已决,也知道多说无益:“回头太子问起来——”
“你不说我不说,我喝没喝他知道?”薛理毫不担心,“太医说我身体很好。言外之意无需调养。改日太医为我复诊,单靠把脉查不出来。”
薛二哥闻言不再劝说:“可是锁阳,我也用不到啊。”
“村里人能用到。”薛理嫌屋里闷热,叫他自己分拣,他出去乘凉。
五日后,太医为薛理复诊,给太子的回复依然是“薛大人的身体极好。”
太子决定等等看,兴许薛理和他二哥一样,只是子女缘未到。
太子之所以清楚薛二哥的情况,是因为在薛理不畏权贵敢打宰辅之后,太子决定把他划为肱股之臣国之脊梁。对于这样的人自然要做背景调查,不能单靠当年的“救命之恩”就重用他。
在太子这里信任和重用不一样。信任可以做一些阴私之事。重用是比照宰辅培养!
没有再收到一串药材,薛理也是松了一口气。
如此过了两个月,炎热的夏天终于远去,秋高气爽的好时节,太子又盯上薛理。
薛理不待他开口先问:“殿下近来身体如何?药材食补不是万能的,还是要多走动。不妨劝劝陛下秋狝?地点在京师往北五六十里的山区。亦或者叫陛下趁机检验京郊大营,殿下也趁机见见那些将军?”
太子瞬间忘记问他何事:“孤贸然提起,陛下怕是会胡思乱想。”
皇帝看起来谁都信任,实则谁都不信。薛理多了一场梦,梦中认真研究过皇帝,自然很清楚太子的担忧:“秋季胡人兵强马壮,为了过冬几乎年年南下烧杀抢掠,陛下这个时候练兵,在京的细作定会把消息传过去。胡人心怀忌惮,边关百姓也可以过个丰收年!”
太子困惑:“通明,孤发现你无论说什么,最终都能说到江山社稷?”
薛理:“还有比江山社稷更充分的理由?殿下,日后你同陛下无论谈论何事,最终落点尽可能是江山社稷。陛下最多认为殿下夸大其词,亦或者杞人忧天,不会怀疑您有不臣之心!”
太子不爱扯这面大旗,转念一想,他爹都能废了他,难道还要像以前一样父慈子孝!
“通明言之有理。”太子就要回去,抬起脚想起先前的事,“通明,你的身体——”
怎么还没忘?薛理很想叹气:“儿女之事要看天意。在您之前,您的几位皇兄没长大,皇姐反而一个比一个身体好。这些又怎么说?”
太子成亲早,也是几年后才得嫡长子,“孤怎么觉得你好像不着急?”
薛理:“殿下,微臣今年二十五岁,着什么急啊?就是五年后生孩子,等微臣像陛下这个岁数也该抱孙子了。”
太子愣了一瞬,显然忘记薛理在丹阳三年又回来两年才二十五岁。他潜意识认为薛理同他年龄相仿,过两年就三十了。
太子拍拍薛理的肩,心里感叹,是他多虑了。
薛理又想起一件事,低声问:“陛下这几年是不是不曾选人?”
太子没听懂:“选什么人?”
“后宫!”薛理压低声音,“给陛下准备十个八个。切记,不可专宠一人!”
太子就想说,你想累死陛下吗。忽然意识到薛理恐怕正有此意,兴许可能希望陛下此行得个马上风,“你——简直胆大妄为!”
薛理:“殿下找人透露给爱溜须拍马为陛下分忧之人。微臣听说陛下身边有几个这样的。届时也可以清君侧!”
以前太子同他皇帝老子感情真好,即便被圈在东宫三年,也不曾想过这种招数。太子看着比他小几岁的薛理,心底好奇,“你跟谁学的?”
“微臣在丹阳三年见多了上不了台面的伎俩。”薛理自然不能说梦中的他,鬼都不信,“殿下,成大事者,不拘小节!”
太子不认为薛理是为了从龙之功,否则当年不会冒着被砍头的风险为他辩解。想来薛理真是为他着想。可是太子不擅长这种伎俩。
太子决定徐徐图之。
下午,皇帝召太子和几名大学士以及二三品大员议政,太子趁机提到秋天胡人兵强马壮,恐怕又不安分,建议陛下带大军北上。
皇帝正愁没理由出去玩,太子递来梯子,皇帝立刻令兵部安排。
十日后,皇帝北上,太子监国。
大军在皇帝手里,太子自然不会自寻死路,是以他尽可能不去皇宫,各部有事就去东宫禀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