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青豆小说>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> 90100(第9页)

90100(第9页)

林知了:“我总算知道地段好的皇家酒楼怎么会入不敷出。二哥,二嫂,找找看,兴许里面藏着什么宝贝。”

刘丽娘好笑:“刑部搜查的时候你又不是没看见,还能有什么。”

林知了:“相公去的突然。你没听街坊说吗,他上午过去,下午刑部就把人抓走。掌柜的若是担心东西送回家太打眼,定会随手藏在这里。待家人去探望他的时候他再告诉家人。”

薛瑜认为她三嫂说的有道理。可是仁和楼这么宽敞,没有犄角旮旯,能藏在哪里啊。

如果是她有个宝贝,她会藏在什么地方?薛瑜眼中一亮:“三嫂,你在这里,二哥二嫂去楼上,我去偏房看看。”

刘丽娘:“库房肯定没有值钱的东西。刑捕搜库房的时候定是格外仔细。”

薛瑜朝林知了拿走钥匙直奔库房。库房果然都是些锅碗瓢盆。没有米面油盐,估计不是被捕快拿去刑部,就是分给店里的伙计。

薛瑜也不是要找这些,她找咸菜坛子。然而仁和楼上上下下不屑吃酸菜。薛瑜很是失望,便去隔壁厨房。

薛瑜看到厨房里有四口大铁锅,还有几个可以颠起来的小锅,心说真是差生工具多!

准备离开,薛瑜发现有口锅外圈没有糊泥。但是这不可能,否则底下烧柴,周围冒烟,没法做饭。薛瑜抬手拉一下掀开了。薛瑜拉开看到里面有个包裹,愣了一瞬就去找林知了。

薛二哥听到动静下楼想拿起来,林知了阻止,“先放着。二哥,魏公公给我送钥匙的时候是不是说这个酒楼归太子?你即刻租车去东宫,就说找魏公公。”

薛二哥从后门出去就租车。

约莫半个时辰,魏公公气喘吁吁跑进来,“林娘子,出什么事了?”

林知了请他到酒楼正房。

先前魏公公说他日日在东宫伺候太子很少出来,并非信口胡说。上次来仁和楼还是九年前。那个时候仁和楼的桌椅板凳是柏木。以至于看到一水的红木,见多识广的魏公公愣住。

半晌骂一句“混账!”魏公公同林知了解释,“八年前仁和楼装修过一次。当年听说修的很用心。原来这么用心!”

林知了请他到二楼,二楼桌椅是红木,屏风也是。林知了同魏公公解释:“先前跟你说过,咱们不能同陛下抢生意。丰庆楼午饭人均在两百文左右。寻常百姓一顿午饭二十文左右,我的意思早饭二十文左右,午饭在五十文左右。可是这样一来,红木家具跟这家店定位就有些格格不入。”

魏公公点头:“改日我叫人拉走。”

林知了带他到厨房,拿掉大铁锅,拆来油纸包的东西,除了金银和徽墨歙砚还有一大块沉香木。

魏公公瞠目结舌:“——放在这里不怕烧了?”

林知了:“是不是请刑捕过来一趟?这些东西过了明路,藏东西的人才不会怀疑被我昧下。”

魏公公劳烦薛二哥用他的车去刑部,然后再去东宫找人。

未时左右,东市最安静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忙着做饭,听说仁和楼又出现一队官兵和许多马车,商户们扔下碗筷瓢盆跑出来看热闹。

懂行的人看到红木家具一件接着一件,同林知了一样目瞪口呆。随后又看到衙役小心翼翼的抱着一个纸包,不禁问守在路边的捕快,纸里包的什么。

捕快充耳不闻。

商户毫不意外,涉案的物件告诉他才怪。随即听到里面传来一句“仔细检查,老鼠洞里也不能放过!”

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脸色骤变,随即悄悄离去。

若是叫刑捕看见,定能一眼认出他是账房的家人。只因前两日才打过照面。有个伙计告诉他仁和楼还有东西,也不知有没有被捕快搜出来,叫他找机会进去看看。

捕快和东宫的人把里里外外清理一遍,仁和楼空空荡荡,倒是省得林知了带着哥嫂和小姑子打扫。

翌日上午,林知了找来尺子,她和刘丽娘一组,薛二哥和薛瑜一组,上下楼丈量出尺寸,又把厨房和库房以及伙计值夜的卧室量出来,四人就回家。

林知了用薛理的笔墨画出平面图。

薛二哥问薛瑜:“看得懂吗?”

薛瑜抢答:“日后我好好学行了吧?不许唠叨!”

第95章炸蛋

刘丽娘看到林知了在仁和楼正房内画一排锅的形状,怀疑看错了,问她是否要把厨房移到正堂。

林知了的打算是厨房依然留着,在正堂加四个炉子,一个做拉面和刀削面,一个炉子炸里脊、油饼,一个炉子烤馍,还有一个炉子蒸水晶饺亦或者炊饼。如有需要,外加一个小火炉做煎包。不过这个小火炉不用买,仁和楼库房里就有。若是生意好来不及就在后厨做。

林知了还打算在每个炉子旁添个案板,案板可以两用,外面放肉坛子,里面做拉面和饼。有了案板,水晶饺和煎包等物也可以边做边卖。这样一来就无需起太早。炉子尽头再加几个案板放各种汤汤水水。食客们进店看到什么都想吃,必然可以多卖几份。

不过这些都只是林知了的设想,也许此地百姓吃不惯水晶饺,也不想在外面吃炊饼,认为不合算。

薛二哥感到不妥,提醒她滚烫的炉子会碰伤食客。

林知了在锅外面画一条线,“在这里做个长长的墙,对着案板的地方用木窗,食客被挡在墙外,也可以通过窗户看到里面的厨子做拉面。除非有意为之,否则不会碰到滚烫的锅。”

薛瑜:“可以在锅上面加半圈铁,热油热汤也不会溅到窗外。”

刘丽娘皱眉:“夏天屋里得多热啊?”

林知了:“仁和楼宽敞,又是南北通透,前后门打开,不会很热。在堂内做面还有一个好处,下雨天下雪天无需一碗一碗的从厨房往店里端。”

刘丽娘问出新的疑惑,下雨天不是没有生意吗。

林知了:“二嫂,以前下雨天生意不好,除了路不好,其次是人少。这边的路你看到了,多是青石板和碎石,瓢泼大雨也不耽误马车疾行。东市的人远比我们看到的多,只因这里前店后坊。像我们经过的首饰店,你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是后面匠人在做首饰。下雨天东家不想买菜做饭,定是来店里用饭。”

听闻此话,薛二哥想起一件事:“仁和楼和府衙就隔着崇仁坊,最多三里路。也许那些小官和差役下雨天也会出来用饭。我记得三弟说过,公家饭可不好吃。”

薛瑜:“也许崇仁坊的贵人也会叫家奴出来买——买煎包!”

林知了点头:“二嫂还忘了一点,这里的人一顿不吃面会觉得心慌。”

刘丽娘恍然大悟:“我们这几日在街上就没有看到卖白米粥的。反而有卖小米和黄面馍馍的。”

林知了:“所以我们不卖白米粥和饭团。你和二哥、鱼儿想喝想吃,就用厨房的小灶煮几碗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