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位评事以前可没有这么勤快。
薛理连办几个大案,皇帝赐了一处宅子,放到市场上价值三万贯。据说连地契都给了,不是只有居住权。小吏们羡慕不已,都想成为下一个薛理。
哪怕他们知道彼此不切实际,可是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。
去年这个时候还说薛理办了“庐州府”和“安王案”,陛下一文没赏,显然对他不满。
要是不满的结果是得一处大宅子,他们希望陛下天天对他们冷眼相待。
评事看到状书顿时觉得没人能成为第二个薛理。于是他把状书交给大理寺少卿。
少卿也觉得状书烫手,“涉及到当地知县,应该交给御史台,由巡察御史出面核实。”
评事:“要是巡察御史又推给我们呢?”
大理寺少卿闻言奇怪:“他们怎么不去御史台?”
评事:“仁和楼用饭碰到了薛大人,哪个食客多嘴,说薛大人是刑部官员,他们找上薛大人,薛大人叫他们来找我们。”
少卿:“薛通明看过状书?”
评事摇摇头:“他们从怀里掏出来的时候外面卷了三四层。薛大人应该没看过。可能听他们说过,不然怎么会叫他们来找我们。”
少卿:“涉及到盐商,牵扯到知县,这个案子查起来,淮河水要变成红色的。”
“卑职一看到盐商就想到了。大人,也不能不管。薛大人的性子你也了解,不叫他碰到,他可以装不知道。被他撞到,他定要一查到底!”大理寺等人认真研究过薛理,发现他没有坊间百姓传的那么爱管闲事。
大理寺少卿:“既然薛通明知道,这事就好办。”令评事稳住三人,他前往御史台。
巡查御史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两淮,而不是坊间百姓认为的穷乡僻壤。
到了穷乡僻壤可能被刁民打死。要是到了两淮,死了还要背负一身污名!
大理寺少卿把状书交给御史中丞,他果然也不想管,叫他递给陛下。
什么都不查就呈上去,陛下不把他们宰了,也会把他们贬为庶民!大理寺少卿:“巡察御史今年不是要去两淮吗?要是他们前脚到两淮,后脚薛通明跟过去——”
“等等,你说谁?”御史中丞忙问。
大理寺少卿:“那三个外乡人刚才去仁和楼用饭,找人打听官府在哪儿,同在仁和楼用饭的薛大人问清楚他们找官府做什么,就叫他们找你我。我们不管,就递给你们。监察百官是你们的责任!”
御史中丞顿时想骂娘:“怎么什么事都能叫他碰到?”
大理寺少卿:“仁和楼是喝酒吃饭的地方,只要是活人,就有可能被他碰上。”
“不是说林掌柜今日在丰庆楼?他不去丰庆楼,去什么仁和楼?”御史中丞接过去,“你叫那三人先回去。我这就进宫!”
少卿:“不把人带过来问问出什么事了?”
御史中丞:“都不远千里来京师了,还能是小事?最好这件事能被陛下拨给薛通明。反正他爱查案!”
然而巡查地方是御史台的事。
皇帝令巡察御史即刻南下查清此事!
前些日子因为长兴侯府的案子,御史台有少了三人,不是死了,而是进了大狱。连着几年损兵折将,御史台都快沦为笑话了。
倘若这次再死人,他也不用干了。
因此御史中丞顾不上被皇帝训斥,直言希望拨几个禁卫保护巡察御史。两淮盘根错杂,机敏如薛理也有可能进的去出不来!
皇帝忽然想起薛理祖籍江南,比北方官吏了解水乡,令御史中丞把薛理找来。
薛理手上无人可用,不想碰两淮盐商。而他的原计划也是过几年太子登基后坐稳了,他再把垄断两淮盐运的官商连根拔起。
薛理:“陛下,臣是刑部郎中,一无审判之权,二无巡查之职!”
皇帝冷笑:“查长兴侯的时候怎么不这样说?”
薛理:“臣只是去太原核实凶案牵扯到长兴侯。陛下,此案要是一件凶案,臣可以下去核实!”
那三人是要报官告状,不是因为不服判决要求改判,轮不到刑部核实。
皇帝无法反驳,直接问:“这个案子你接还是不接?”
“接也可以。”薛理提醒,“微臣记得扬州有个越王是陛下的堂弟。陛下,要查两淮就不能不去扬州。倘若微臣一时疏忽,下手没轻没重,您不会把微臣的双手给剁了吧?”
御史中丞看向薛理的眼神满是惊恐,他是在和皇帝谈条件吗?他敢和皇帝谈条件?!
薛理不敢和皇帝谈条件,但他敢跟称得上明君的皇帝谈条件!
皇帝:“朕再给你一道诏令!”
薛理:“一道怕是不够。一道查两淮盐运,一道调水兵!微臣还想找陛下借一人,能调动水兵的人。倘若陛下是叫微臣核实所告内容是否属实,那就什么都不需要!”
皇帝以前就知道水至清则无鱼,但他觉得有贪官也是小贪,因为地方上没有出现官逼民反的情况。
这几年连着几次大案,原先空虚的国库都塞满了,皇帝不能再自欺欺人。
皇帝也知道臣强君弱天下必乱。虽然太子不弱,可是跟老臣比起来,他就是软弱可欺!那些人不收拾一番就交给太子,三个薛理也无法力挽狂澜!
薛理要知道皇帝心里这样想的,会告诉他,一个薛理就可以。不就是杀杀杀吗。
即便越王想兴兵“清君侧”也兴不起来。他杀的是贪官,百姓只会拍手叫好。没有百姓拥护,越王想打到京师砍掉他的脑袋,难如登天!
皇帝:“你和巡察御史同去,你为主他为副。”
御史中丞暗暗松了口气,可算保住一个,“何时出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