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知了:“不是好奇二哥二嫂以后去乡下做什么吗?做这个酱。整个长安只有西市一家酒店卖,还是以前找我买的。”
伙计:“从丹阳拉来的?”
林知了点头:“兴许有人听说过凉皮,早饭后教你们怎么做。”
店里最不缺餐具,也不缺锅。早饭后后厨做菜炖汤,林知了和刘丽娘带着几个厨子在店里做凉皮。不成型的放到一旁,留作他们自己的午饭。
午时三刻,林知了开门,灶台上方木架上也多了一个木牌,正是麻酱凉皮几个字。
店里上到达官贵人,下到贩夫走卒,可以说什么人都有。这些人日日在外面跟人打交道,听说过凉皮。
麻酱凉皮有绿豆芽,有花生碎,有麻酱和面筋,满满一碟,十文钱,许多吃面的食客选择吃凉皮。
林知了也买了一份辣酱,所以有两种口味,她和刘丽娘负责拌凉皮。吃凉皮的多了,拉面和削面的厨子今日轻松许多。
林知了的凉皮里头没有汤,一碗凉皮一个馒头,难免要一碗绿豆汤。伙计连着盛十琬汤才停下歇一歇,终于明白林知了为何叫今日少和面多做汤。
伙计心说,也就掌柜的有经验,换成他今日定是绿豆汤不够卖,拉面和刀削面卖不完。
可是凉皮的做法被林知了公布出去,路边小店要是发现她店里吃凉皮的多,定会加入进来。林知了决定试做擀面皮。
连着几天上午和下午试五次,林知了终于做出擀面皮。
初四晌午,擀面皮端上餐桌。然后林知了就发现比起滑嫩嫩的凉皮,京师百姓好像更喜欢擀面皮。林知了叮嘱厨子,日后凉皮比擀面皮少一成。
眼看又要发月钱和赏钱,众人心情极好,哪怕比之前忙一点,也一个个充满了干劲儿。
晚上天黑就睡觉,三更天厨子和伙计就起来包粽子。
等林知了和刘丽娘到店里,粽子都上锅蒸了。
林知了素日听得进人话,厨子也敢大胆开口:“掌柜的,我总感觉过了今天,街坊四邻会用‘卖咸粽子的’代指咱们仁和楼。”
第108章过节闹肚子
林知了反倒认为“仁和楼”失去自己的名也好。
前些日子陪弟弟出去遛狗,跟街坊四邻居闲聊,林知了才知道仁和楼在坊间的名声极差。
宣平坊至今有很多人对仁和楼颇有微词。哪怕对仁和楼的点心和猪肉面很是好奇,也不曾在门外逗留,莫说进去尝尝鲜。
林知了宽慰厨子,仁和楼主打一个人无我有,鲜肉粽跟仁和楼很般配。随即林知了又说去算账,今日过节把钱发了。
厨子自然希望今日拿到月钱,顿时不想继续劝说。
卯时过半天亮了,林知了从房中出来去开门,厨子伙计见状把最先煮好的两锅粽子端出去,就放在蒸笼旁边,麻绳捆着五花肉粽,黑线缠绕蜜枣粽。蜜枣自是西域蜜枣。红色的线是红枣粽,还是去核的红枣。黄色线是豆沙粽,豆沙是昨天下午厨子们做的,他们还做了皮冻,此刻在水井里冰着。
林知了对厨子和伙计的要求是准备好平日里卖的食物,像皮冻以及做几份猪肚汤,由他们自己安排。若是不累,就买四只母鸡做八份猪肚鸡,若是累了就买两只鸡。
林知了可不希望仁和楼出现累死人的情况。
言归正传,今日过节,城里人反而不想做饭,早早走出家门,准备用过早饭就去市场,亦或者出城看看有没有龙舟赛。
有钱的商户用早饭首选仁和楼。
清晨远远称不上热,也没有冰凉的绿豆汤,仁和楼的胡辣汤又是东市一绝,商户就选择加了花生、面筋等物的胡辣汤。
看到粽子,堪称意外之喜。再一听还有豆沙粽,商户就要一个。林知了提醒,五文一个。
粽子想软糯就要煮很久,费时的玩意,很多整日忙忙碌碌的商户都不想做,便认为这个价格也不算贵。
商户接过小碟子盛的角粽才发现粽子线有几种:“林掌柜,不止一个馅啊?”
林知了:“红枣粽,蜜枣粽,还有五花肉粽。”
伙计和厨子都忍不住朝商户看去。
果不其然,这位食客满目震惊。
林知了笑着问:“要不要尝尝?”
食客谢绝她的好意,心说不愧是隔三差五研究出一个新菜的林掌柜,竟然异想天开到往粽子里包肉。
闻所未闻!
闻所未闻啊!
在门外逗留,犹豫是在东市随便吃点还是去市场买菜回去做的路人眉头微皱,进去就问:“你刚才说有五花肉粽?”
林知了指着麻绳:“五文钱一个,食量小的一个粽子就饱了,买个尝尝?”
食客不由得点头。
先前进来的几位食客震惊,满脸写着,居然真有人吃咸口粽子。
林知了用小碟为他盛一个就问:“喝什么汤?有小米粥、八宝粥、胡辣汤、豆腐脑和豆腐干笋汤。”
食客果断选择豆腐干笋汤。
林知了笃定此人不是久居京师的南方人,便是接受度很高的北方人。随后林知了叫伙计把卖粽子的牌子挂到门外。
伙计找个高板凳,木牌靠墙放板凳上。路人对伙计的动作很是好奇,走近一看一早就有粽子,为了应应景的路人走进来。
店内有现蒸的包子,有拉面和刀削面,有甜粥咸汤,还有油饼烙饼,以至于十个人进来,最多一个人出去,还是因为人多不想久等。
随着林知了介绍有五花肉粽,又得到几双震惊的目光。林知了跟嫌不够“丢脸”似的——厨子心里这样想的,叫伙计在门外吆喝,“街坊四邻,南来北往的客商,进来看一看了,今儿端午,本店有各种粽子,红枣粽、蜜枣粽、豆沙粽和五花肉粽!”
前几个粽子没能让去市场买菜的坊间百姓和行色匆匆的街坊停驻。“五花肉粽”一出,天南海北的客商不约而同地停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