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青豆小说>历史不是爽文 > 历史不要厚此薄彼更没有必要一较高下(第2页)

历史不要厚此薄彼更没有必要一较高下(第2页)

不要因为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,也不要因几个成就就盲目封神。厚此薄彼,最大的错误是看不到“完整的人”。

有些读者评价人物,全靠“是否有爽点”“是否出场带光环”。

他们喜欢“草根逆袭”“背水一战”“三顾茅庐”“虎躯一震”,喜欢传奇、不喜欢平凡。但历史不靠“剧本张力”来衡量谁伟大。真正的治国之道,往往枯燥、沉闷、繁琐、无聊。

比如北宋的范仲淹,不靠征战,不靠宫斗,而是一篇《岳阳楼记》背后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一整套“庆历新政”的制度构想。这些东西没有“剧情”,但比一百场打打杀杀的桥段更难执行、更影响深远。

同样,唐玄宗的“开元盛世”不是靠他一个人拍板做大事,而是靠姚崇、宋璟、张说、李林甫几十年磨出来的朝纲稳定。

剧本好,不等于功绩大。成功不是故事里的热血,而是现实中的细活。

每个朝代的限制,决定了皇帝的选项。

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,常常“拿今天的望远镜,看古人的道路”,然后批评“你怎么不改革?”“你怎么不引进市场经济?”“你怎么不开民智?”

可他们不是今天的领导者,他们的制度、文化、科技、人口、认知都局限在那个时代。

比如秦朝的暴政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,而是当时国家机器还处于“中央集权+军功制度”的早期形态,他只能通过严刑峻法来稳定政权。你让他搞“宽政仁治”,六国贵族反扑,民众揭竿而起也是有可能的。

再比如嘉靖皇帝虽然“二十年不上朝”,但明代的内阁体制、本身就允许皇帝“遥控政务”,他不朝会不等于国家不运转。

当代人的价值观,不适用于千年前的政治逻辑。你拿今天的尺子去量历史人物,不是理性,是傲慢。

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:“这个皇帝如果早点出生,会比另一个更强。”但这完全是错位的比较。

历史的展是连续的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和矛盾。你不能把打天下的人和治天下的人比,也不能拿守成之君和开创之主放在一个标准上。

刘邦打下江山,是战略眼光与用人能力的结合;汉文帝守江山,是极致克制与民本思维的实践;唐太宗鼎盛大唐,是战功+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。

他们各自在不同阶段做了最合适的选择。历史不是赛跑,而是一场接力。把所有人放在一个跑道上比度,是对历史本身的误解。

厚此薄彼,是情绪,不是历史认知。

说到底,对历史人物厚此薄彼,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性评判。可能是因为一本小说、一部电视剧、一个网络传说,改变了你对某个帝王或人物的感情。

但情绪不是判断标准。历史不该为情绪让位。

我们尊重项羽的悲壮,也要理解刘邦的忍耐;我们感慨魏武的雄才,也不能否定司马氏的蛰伏;我们敬佩朱元璋的壮阔,也不能忽略嘉靖的缜密。

感情归感情,判断归判断。你可以偏爱,但不能扭曲。历史既已生,它不为情绪改写,也不为好恶而转向。

尊重历史,就是要尊重每一个推动它向前的人。帝王、宰辅、将军、士子,无论他们名字如今多么陌生或耀眼,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承担了历史的责任。

客观看待,不美化、不丑化、不选边站,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养。你越理解这些人复杂的一生,越会意识到:没有人是“完全对”,也没有人是“完全错”;没有一个王朝是“注定成功”,也没有一场变革是“必然失败”。

历史不需要我们评判“谁配做英雄”,它只需要我们诚实面对“他们到底做了什么”。

厚此薄彼,不过是浅见。理解与尊重,才是对历史最深刻的回礼。

厚此薄彼,是一种对历史的简化、对人物的扁平化。你看到的不是历史的全貌,而是自我情绪的投影。历史已经成为事实,它需要的是我们平和的理解,而不是激情的站队。

毕竟,尊重历史人物,不是因为他们无懈可击,而是因为他们真实而复杂——如同每一个你我。

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: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