姬安:“启阳干燥,虽然放了一年,看着还是好好的,能用。我喜欢这几只,终于又到元宵佳节,也带它们出去逛逛。”
他高兴,上官钧自然不会不应。
两人提着灯相携走到马车旁,照旧是坐在马车前座上。
*
宁安和启阳最大的不同,就是河多。
到了元宵节,沿河两岸和许多桥上都会挂出各色花灯,河上观灯也就是宁安的最大特色。
为此,上官钧特意让人准备了一艘小画舫,今晚就和姬安顺着河道赏灯。
不过,从行宫到最近的河道还有一小段路。
姬安原以为不近河的街道会冷清些,但出了宫就发现,街道上也比往日更热闹,每个摊子都会挂出或有趣或别致的花灯。
街上人也多,毕竟是全年唯一没有宵禁的一日。
马车走得慢,姬安干脆不坐了,叫上上官钧一起下了车。
两人提着灯挽着手,顺着街道、随着人群,慢慢往前。
上官钧不自觉地垂眼扫过姬安半抱着自己臂弯的手——想起去年还得寻个“人多怕走散了”的借口,如今这般却已是再自然不过的动作。
姬安突然手上加了点力,凑近过来:“二郎,你看前面左边那摊子。”
上官钧依着话抬眼看过去,是个卖汤圆的摊。但他一向不主张吃路边小摊,便说:“刚吃过饭,还是回去再吃汤圆吧。”
姬安:“不是,我说灯。看到了吗?”
上官钧这才发现,那摊子上挂着一盏白兔灯,和姬安手中那只有七八分相似。
姬安笑道:“缘分啊。”
上官钧也是一笑:“看来,四郎和兔子更有缘些。”
两人说着话来到河边,视野一下开阔不少。
水道中更是热闹,大大小小的画舫游船在河面穿梭,瞧着都不比路上通畅多少。
上官钧牵着姬安小心地上船,将手中灯笼交给朱顺寻地方挂了,两人一同坐到船中。
船夫一撑杆,小画舫缓缓动起。三只灯笼随风微摆,内里的火光晃动之下,三只小动物颇有点活灵活现之感。
元宵之夜的宁安恍如一座灯火之城,岸边的灯、船上的灯,都让姬安看得目不睱接,水中再有倒影摇晃,更添一份柔美气息。
姬安不禁对上官钧道:“都是满城灯,宁安却和启阳是不同的风情。能来看看真好。”
上官钧替他理理被河风吹起的鬓发:“再过几年,新的稻麦种都推广开,四郎还想去哪里,都可以逐一安排。”
姬安牵起他的手:“不着急,我们有很长的时间,可以慢慢去看我们的大盛。”
上官钧回握住:“嗯。”
突然,站在身旁不远的鲁常胜猛地跨步上前,刀鞘在空中划过。
姬安一愣,目光转去,见那刀鞘上挂着一个荷包。
随即就听见对面船上传来一道笑声:“好身手!”
姬安循声望去,见那边船里坐着几个年轻的男男女女,正对这边拱手。
接着有个青年高声问:“两位兄台,在下看你们的灯别具一格,想问问那只猫的灯在何处买的?舍妹很喜欢,在下也想去买一只。”
姬安不由得一笑,扬声回道:“自家扎的。”
那边两个男女都露出可惜之色,不过两条船很快交错而过,那边人也就挥手告别。
姬安转回头,对上官钧眨眨眼:“二郎很受小娘子的欢迎嘛。”
他话音刚落,忽听岸边传来呼声:“画舫上的二位公子,穿绿衣扎红发带和穿红衣戴碧玉簪的二位!”
上官钧转眼看过去,姬安也跟着。
岸边有几名女子随着他们的画舫在走,一边笑盈盈地问:“可否问下那只狐狸灯笼在何处买的?”
姬安失笑,再次扬声回:“自家扎的。”
女子们也不禁面露惋惜,停步挥了挥手。
上官钧重新看回姬安:“四郎也不差。”
姬安笑得趴到他肩膀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