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的项目获得重要资助后,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加键。
她开始在bj和上海之间频繁往返,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。
陆砚京虽然鼓励女儿追求事业,但每次看到晨曦眼下的青黑,还是忍不住心疼。
他学会使用视频通话,常常在清晨给女儿去一段简短的问候,偶尔是阳台盛开的茉莉,有时是苏窈准备的早餐。
周屿果然如承诺的那样,每周都会来家里坐坐。起初带着明显的不自在,后来渐渐熟稔起来。
有个周六下午,陆砚京正在书房练字,周屿轻轻敲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方古旧的砚台。
“听晨曦说您喜欢书法,这是我祖父用过的砚,想着或许适合您。”
陆砚京推辞不过,最终收下了这份心意。
从此每周六的书法时间,成了两人心照不宣的约定。
苏窈现周屿对饮食格外讲究,便常向他请教药膳知识。
某个春日的傍晚,三人一起在厨房准备晚餐,周屿仔细讲解每种药材的性味归经,苏窈认真记在本子上。
窗外细雨绵绵,灶上炖着当归鸡汤,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。
亮亮趴在厨房门口,尾巴偶尔轻扫过地面。
暮云依然忙碌,但开始固定每周日回家吃晚饭。
有时带着新的实验数据与父亲讨论,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餐桌前享用母亲准备的菜肴。
有个特别的周末,他带来一位文静的女生,“这是我同事,林薇。”女孩腼腆地笑着,手里捧着新鲜的百合花。
那天晚餐桌上,苏窈多添了两道菜。
初夏时分,晨曦的项目遇到瓶颈。她连续三周没有回家,电话里的声音透着疲惫。
陆砚京没有多问,只是每天让周屿带去不同的汤品。
第四周的凌晨,晨曦突然来视频通话,屏幕那头的她眼睛亮:“数据突破了!”
陆砚京看着女儿兴奋的模样,悄悄截屏保存了下来。
重阳节前夕,陆砚京的菊花如期绽放。
今年他特意多培育了几盆,准备送给敬老院的老人们。晨曦提前一天回家,帮着父亲整理花枝。
晨光中,父女俩蹲在阳台忙碌,亮亮在一旁好奇地嗅着花瓣。
“小时候总觉得爸爸种花很无聊,”晨曦突然开口,“现在才现,能静待花开是种福气。”
陆砚京剪花枝的手顿了顿,继续细致地修剪枝叶。
周屿的父母第一次来访是在初冬。
两位老人从南方来,带着当地的特产。周母亲热地拉着苏窈的手说话,周父则与陆砚京在书房聊了整整一下午。
晚餐时,两家人围坐一桌,周父亲自下厨做了家乡的特色菜。席间说起孩子们小时候的趣事,笑声不断。
临走时,周母亲将一枚温润的玉佩放在苏窈手心:“这是传给周家媳妇的。”
新年过后,晨曦终于结束了外派工作。回到学校的第一天,她站在讲台上,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,忽然理解了父亲常说“教学相长”的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