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条危险的路。
得罪了旧有的权贵阶层,又必须依靠新兴的商人力量。
只是他并没有畏惧,哪怕后世曾在历史上,多次发现他被缙绅之流恶意记载抹黑。
为了这片土地上那些绝望的眼神能重新焕发生机,他别无选择,也从不后悔。
次日清晨,魏昶君亲自带领一队红袍军士兵和南宫县幸存的百姓,开始清理城中的废墟。
这段时日他每天都会这样做。
他穿着普通士兵的粗布衣服,与百姓一起搬运碎石、木材。
许多百姓如今也渐渐熟悉了这位大官,这是他们头一次见到和自己一起搬石头,泥巴的大官。
以往就是收粮食的地主管事都不会和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。
尤其是这位大官还很和善,他甚至会和自己这些泥腿子一样坐在田埂的泥巴上,闲话家常,询问去年家里收了多少粮食,一亩地现在能种出多少。
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劳动队伍。
越来越多的百姓亲眼看到魏昶君手上磨出的血泡,也听到他与普通士兵一样的粗茶淡饭,心中的隔阂慢慢消融。
这位大人,比只会劫掠的大清好,也比只会欺压他们的朝廷好。
十天之后,第一批粮食从大名府运抵南宫县,魏昶君亲自站在城门口监督分发。
“老人、妇孺优先,然后是参与重建工作的家庭次之,其他人最后领取。”
魏昶君低头检查每一辆粮车,那些粮食从他指缝中滑落。
身旁响彻百姓的欢呼,那个头发稀疏的小女孩兴高采烈,举起手大声叫嚷着红袍军的名字。
魏昶君笑了。
这才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该有的模样。
他深吸了一口气,远远看着如今的南宫县,像是透过这个小小的县城看到了整个大明。
生机开始复苏了。
半个月后,南宫县开始有了变化。
新建的简易木屋取代了草棚,水渠修通后,田地得到灌溉,小麦已经播种下去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在红袍军工业区老工人的教导下,百姓们建起了第一座小型水泥厂,开始生产重建急需的建筑材料。
这里很快就能出现第一条用水泥修筑的道路,第一座用水泥休憩的房屋。
魏昶君前往矿山的时候,特意叮嘱他们准备好面纱口罩,因为水泥的生产在没有机械化之前,是极易引起肺病的。
他从来都是真心实意的为百姓设想。
直到深夜,折返县衙的魏昶君终于取出那份大明事感录。
他蘸墨提笔,在最新的一页上逐渐出现文字。
“见孩童嬉戏于新修街道,老妪坐于门前缝补,青壮往来于田间厂坊,此情此景,足慰平生。”
“且由后世唾骂,惟愿见百姓之生机。”
笔锋至此,魏昶君忽然听到县衙外传来一阵童谣声。
他起身推开窗,正是那天他给干粮的小女孩,如今吃了几日饱饭面色红润了许多,正和几个一同做工的孩子唱着新学的歌谣“红袍军,真正好,打跑鞑子修大道。”
魏昶君笑着收起笔墨,整了整衣冠,大步走下城墙。
他要率大军赶往京师了。
在那里,还有许多乡亲,等着红袍军到来。
当然朱由检也在等着他。
还有青石子名单很多旧臣也在等着新政权职位归属。
“我来了!”